四川舰即将启动首次海试吗 电磁弹射技术首秀引发关注!上海沪东造船厂的泊位上,一艘插满红色旗帜的巨舰静静地停靠股票按月配资,这是全球首艘电磁弹射两栖攻击舰“四川舰”,即将迎来首次海试。自去年12月下水以来,仅半年时间,这艘排水量超过4万吨的“准航母”已拆除电磁弹射器工棚,甲板布满测试痕迹。它的出现不仅让中国成为首个在两栖舰上应用电磁弹射技术的国家,更以惊人的速度超越了美国同类舰艇。
7月初的现场照片显示,“四川舰”的飞行甲板边缘密集插满红旗,这种布置通常出现在下水仪式、首次海试或交付仪式中。参考国产航母“福建舰”海试前的征兆——拆除甲板工棚、舰体稳定后插旗——“四川舰”已经进入海试冲刺阶段。尽管白色弹射器工棚尚未完全拆除,但旗帜信号表明电磁弹射器安装已接近尾声。
新舰下水后需从船坞“硬托举”转为海水“软托举”,舰体焊接点需要数月适应应力变化。如今插旗动作证实舰体变形已稳定,具备抗波测试条件。对比美国“布干维尔”号两栖舰——铺设龙骨五年仍未海试——“四川舰”半年内达到这一节点,直接展现了中国造舰体系的成熟度。
作为全球唯一配备电磁弹射的两栖攻击舰,“四川舰”彻底打破传统登陆模式。其电磁弹射器继承自“福建舰”技术,能量利用率达60%,超美国同类30%。可调功率范围从10兆焦到40兆焦,既能弹射33吨级歼-15T重型战机,也能放飞5吨级无人机,实现轻重机型混搭出击。这意味着登陆作战时,舰载隐身战机歼-35可以率先夺取制空权,无人机群同步实施电子干扰,而气垫艇仍在海上冲锋。传统的“直升机+抢滩”模式被升级为“立体攻防”,两栖舰首次拥有轻型航母的制空能力。
“四川舰”采用英美验证过的双岛结构,但功能更具突破性。前舰岛专责航空管制,调度歼-35、无人机群起降;后舰岛掌控编队航行与火力协同。这种分工在复杂战场尤其关键:当假目标干扰雷达时,双指挥链能避免航空与航海指令冲突,显著提升作战效率。
官方报道强调,“四川舰”是全球唯一将无人机作为舰载机核心的作战平台。其电磁弹射器特别优化无人机适配性,使该舰能同时操控侦察型、攻击型、电子战型无人机群,实施“蜂群战术”。相比之下,美国“美国”级两栖舰虽理论支持F-35B,但因建造延误至今未形成完整战力,而“四川舰”已准备实弹测试。
当“四川舰”加速海试时,美国两栖攻击舰正陷入延期泥潭。LHA-8“布干维尔”号原计划2024年交付,现推迟至2025年8月;LHA-9“费卢杰”号更延期至2030年。五角大楼报告揭示延期的根源:纽波特纽斯船厂劳动力短缺30%,施工期间火灾事故频发,供应链缺陷率激增。
反观中国,上海沪东造船厂形成闭环生产链。从“福建舰”验证电磁弹射,到“四川舰”移植技术,仅用两年完成跨舰种技术迁移。船厂采用“三班倒”施工制,舾装阶段设备调试、管线敷设、武器安装多工序并行,将常规需3年的舾装周期压缩至半年。这种体系化能力让4万吨级巨舰实现“下水即舾装、完工即海试”的节奏。
根据“福建舰”海试经验,“四川舰”首轮测试将聚焦三大核心:动力可靠性、舰机融合和两栖协同。全电推进系统需验证满负荷运转下能否同时支持电磁弹射与舰艇机动。甲板挡焰板已预留歼-15T双发战机灼痕位,下一步将测试歼-35隐身战机与空警-600预警机的适配性。重点监测电磁弹射对精密雷达设备的干扰值。坞舱内登陆艇收放、机库直升机调度、车辆库装甲输送需同步测试。双舰岛指挥系统将演练“航空突击+平面登陆”的秒级指令衔接。
此刻停泊码头的“四川舰”,甲板上的红色旗帜在海风中翻飞。它承载的不仅是4万吨钢材股票按月配资,更是一个造船大国对海权逻辑的重构。当美国为延期焦头烂额时,中国已证明:尖端装备的竞争力不在单项技术突破,而在体系化的工业生态。
天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